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南村里二二八事件


資料來源:潘英輝代表、蜈蜞坑居民




愛蘭台地平埔族與南村里農地之關聯

愛蘭里前里長潘明昭先生回憶過去愛蘭台地居民耕作歷史表示,烏牛欄(愛蘭里)地形為一高處台地,固缺少農地耕作的水源,因此居民紛紛前往南港溪畔(現今為南村里牛相觸段農地)從事農務工作。


當時為方便居民往來,在現今愛村橋-愛蘭橋之間就建有三座竹管搭的便橋,愛蘭橋的前身就是「烏牛欄吊橋」






圖片來源:
北投虹燁工作室



而現今的「愛村橋」也是潘明昭里長任內(民國70年左右)興建,方便了愛蘭里、南村里居民兩地之間的往來





烏牛欄台地之平埔族也有部份遷徙至南村里居住

口訪埔里鎮民代表潘英輝先生得知其家族為烏牛欄台地之平埔族群,民國35年左右生於南村里乾溪仔,民國50年左右才又搬至南村里共勵園。共勵園原本名為共犁園,意為期聚落共同耕作、共同收成之意。




埔里烏牛欄台地三社

根據《埔里巴宰七社志》(衛惠林1981)一書所載:埔里巴宰族七社雖然是從其祖居地豐原大安一帶的舊部落住民與中部平埔族有計畫的進入埔里盆地移墾時所建立的殖民部落,但是在移民建社的初期還是聚族而居,甚至每一部落之安家立社以某一同部落系統來源的人口為主力,配合上少數同族而異部落的零星戶口為附庸而成社為原則。 如烏牛欄台地三社、烏牛欄(Aoran)、大瑪璘(Patakan)與阿里史(Lalusai)三社都是以其祖籍之舊部落各為社名。

資料來源:黃美英http://www.kahabu.url.tw/history/History01.html

南村里廟宇田野調查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南村里寺廟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埔里鎮南村里農地利用

一、台灣堡圖:西元1898-1904



由台灣堡圖可知,南村里農地集中於牛相觸、南港溪河畔,其餘地區多為荒地與樹林



二、2001年經建版地形圖與田野調查對照



三、田野調查
使用工具:GPS定位器、訪談、參與觀察

(一)牛相觸
調查期間:2009年3月至5月





2008年9月辛樂克颱風來襲,造成農地面積流失,至今尚未恢復(紅色圈起地區)



(二)蜈蜞坑
調查期間:2009年5月至6月



牛相觸.牛打架! 從埔里諺語開始認識南村里~

「烏牛欄」的「牛相觸」,觸輸的逃去,「牛洞」避;
觸贏的不願工作,懶惰趴在「牛眠(睏)山」,主人看不過,把它送去「刣牛坑」。
(Seaman 2004,引自陳松明主編<宣平宮醒覺堂誌>序)

一、有趣的埔里諺語   

      想瞭解南村里的地號名,可以先從沈雅禮博士(Gary Seaman)於2004年為埔里<宣平宮醒覺堂誌>寫的序文中得到一些資訊。沈雅禮博士提到他於1970年研究的埔里在當時有個詩情畫意的名字-「綠色之湖」,而他對埔里的第一印象,則是有關一則埔里風水與傳說的傳說故事,描述烏牛欄庄曾有兩隻牛互相打架,打輸的那頭跑到「牛洞」去躲了起來,打贏的那頭不願意工作,懶惰的趴在牛眠山,主人看不過去,就把牠送到「刣牛坑」去了。


       傳說裡的「牛相觸」位於在南村里東部,南港溪南岸坪仔頂台地上方,隔南港溪與烏牛欄台地的醒靈寺相望;坪仔頂與烏牛欄兩台地,狀似「兩牛相觸」,故名(施添福 2004:119)。此外,依據醒覺堂醒覺文教基金會董事兼秘書陳松明先生表示,「牛洞」位於水頭里內,而「刣牛坑」則位於一新里。


二、南村里歷史沿革與地理位置 

    牛相觸位於牛相觸庄,為現在的南村里,清末時期即有牛相觸聚落;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二十廳時期,劃歸南投廳埔里社支廳埔里社保牛相觸庄轄區;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五州二廳時期,為台中州能高郡埔里街牛相觸大字所轄。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廢大字設里,改為南村里,因位於埔里鎮南側之村落而得名。聚落主要分布在南港溪南岸,沿台14號公路兩側發展(施添福 2004:119)。

埔里鎮南村里地名沿革(施添福 2004:86)

清代

日治時期

民國

埔里社廳埔里社保

南投埔里社支廳

台中州能高郡埔里社街

南投縣

埔里鎮

光緒二十年

(1894)

明治四十二年

(1909)

大正九年

(1920)

八十八年

(1999)

街莊名

街庄名

堡名

區名

小字、小地名、土名

大字名

村里名

牛相觸莊、蜈蜞坑

牛相觸庄

埔里社堡

埔西區

坪子頂、牛相觸、蜈蜞坑

牛相觸

南村里

    南村里地理位置位居埔里鎮西南部,東與溪南、桃米兩里相倚;南與成功、桃米兩里為界,西與國姓鄉接壤,北與南港溪與大城、愛蘭、鐵山、向善四里相鄰;里境面積7.71平方公里(施添福 2004:119)。埔里鎮戶政事務所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統計南村里人口508戶,共1737人。 

 

愛蘭橋下的南港溪

   

      根據埔里鎮鎮民代表潘英輝及南村里里長詹見清先生的訪談得知,「牛相觸」或「牛相觸庄」為南村里的總地號名,在日治時期就已存在,其中還分為幾個主要聚落:坪仔頂、蜈蜞坑、乾溪仔、南坪山、共勵園、庄仔底等。南村里第1、2、3、11鄰(坪仔頂、桃南路、蜈蜞坑)為南村里居民人數最多的聚落。

南村里地名及範圍

民國九十三年埔里行政區域圖 (圖片來源:埔里鎮公所/筆者自繪) 

坪仔頂:

位於南村里1、2鄰,指中山路三段(台14號公路)以南、桃南路(台14號公路)以東、暨南大學下方之地。原為陳姓客籍聚落,約有十餘戶住家,於民國七十年左右始有外地人遷入,目前已有70餘戶住家。

由愛蘭橋上看到的坪仔頂

坪仔頂台地

南村里坪仔頂義民祠

坪仔頂粵籍聚落信仰中心:有130年古老歷史的義民祠

蜈蜞坑:

為南村里2、3、4鄰,位在南村里東部,暨南大學北側之小坑谷。蜈蜞即血蛭,因此處地勢低濕,開墾初期血蛭遍佈,故名,現有約7、8戶住家。

乾溪仔:

        位在中山路四段(台14號公路)及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附近,平時溪水甚少,但若下大雨則容易淹水。

由愛村橋上遠觀乾溪仔聚落<br />(種滿筊白筍與松樹)

遍植筊白筍的乾溪仔聚落(遠方高架道路是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

南平山:

        乾溪仔往國姓方向再過去、中山路四段(台14號公路)、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至太陽廟附近統稱為南坪山。

南平山當地信仰中心:奉泰宮 

 

共勵園:

       南村里第8鄰,於中山路四段(台14號公路)南方的山坡上,僅有幾戶住家聚集為一聚落。

(文、攝影/林俞辰)

參考書目:

施添福

        2001  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南投:台灣文獻館出版。

陳松明主編

2004  宣平宮醒覺堂誌,埔里:宣平宮醒覺堂管理委員會出版。